欢迎访问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4日 13:08 点击数:

2019年7月20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承办的“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在云南大学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二十四位研习营学员和部分授课导师,主办单位、承办单位领导,以及云南大学社科处、研究生院负责人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合影

云南大学副校长李晨阳教授首先致辞。他向与会各方表示了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云南大学的发展历程和民族史学科建设情况,指出自1922年建校以来,云南大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云南大学具有悠久的民族史学传统,学术资源丰富,学术积淀深厚,产生了方国瑜教授等一批优秀的民族史学者,为中国民族史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新的历史时期,云南大学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加强民族史学科建设,密切与中国民族史学会等学术团体、学术机构的全面合作,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创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他指出,此次研习营的创办,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在近年各类学术研习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兴起的大背景下,此次研习营汇集了国内最顶尖的民族史专家,吸引了全国各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青年学者,结合讲授和考察,规划合理,内容充实,方式得当,对中国民族史研究和云南大学民族史学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他预祝研习营取得圆满成功。



云南大学副校长李晨阳教授

随后,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正寅教授致辞,指出此次研习营的创办是中国民族史学会和云南大学为适应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的需要,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进行的一次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民族史学会为推进中国民族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开展了包括学会年会、专题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积极发挥学会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组织、引导和平台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史学科创新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中国民族史学会与云南大学联合创办了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研习营将通过导师讲授、学员研讨和田野调查,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能力,了解学术前沿,掌握最新理论与方法。他特别强调研习营实地调研的重要意义,认为这不仅是发扬民族史学科注重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同时也是适应民族史学科建设的需要,充分吸收、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从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上推动民族史学科的创新发展。

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院长罗群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与会专家。她表示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在云南大学举办,体现了中国民族学会和云南大学密切合作;研习营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民族史学科建设的重要形式,希望能坚持下去,办成品牌。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院长罗群教授

开幕式后,研究习营进入讲座授课环节。讲座共七场,分两天进行。

第一场由复旦大学姚大力教授作题为“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演讲;第二场由中央民族大学达力扎布教授作题为“清朝对准噶尔的策略:限制其与西藏往来”的演讲;第三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作题为“汉藏金桥:蒙古语文在清代西藏”的演讲。

7月21日,本届研习营进入第二天,第四场讲座由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作题为“中国古代民族观概述”的演讲;第五场由中山大学温春来教授作题为“中国古代的族类观念及其现代演变”的演讲。第六场讲座,由云南大学潘先林教授作题为“云南在中国近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演讲。第七场讲座,由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作题为“民族志文献在史学研究中的意义”的演讲。

持续两天的研习营讲座汇集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顶尖学者,涵盖中国南北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研究领域,内容丰富,理论前沿,思维创新,是一系列成功、高水平演讲的集中呈现。而讲座之后的点评与互动同样精彩、热烈。此外,研习营从19日报到起即安排了晚间学术沙龙,学员与专家围坐一堂,问学请益。通过讲座与学术沙龙,学员们在与授课导师深入过程中收获颇丰,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学习了最新理论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


讲座后的讨论



简朴而热烈的沙龙现场

7月22日一早,研习营按计划离开昆明,乘车前往楚雄彝族自治州。在经过短暂田野调查后,研习营于中午抵达楚雄市,在楚雄师范学院举行了为期两个半天的学术研讨。研讨会分四场(22日下午第一、二场,23日上午第三、四场)进行,二十位学员作了学术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研习营学术研讨环节,每位学者的报告均安排了两位评议人点评,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评议意见。每场报告全部完成后,各报告人分别就评议人的意见作出回应,与会学者对其中的许多问题做了进一步讨论。会议现场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交锋,大家积极发言,深深沉浸在学术思考、论辩中。来自不同领域、采用不同方法的民族史青年学者们,从自身研究的角度出发,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出了宝贵意见,那些没来得及在研讨会上交流的内容,则被放到了后续的晚餐和沙龙环节。

最后,刘正寅教授作总结发言,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研讨,大家前期准备充分,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点评恰当,问题中肯定,互动热烈,讨论深入,并呈现出多维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前沿性;同时针对研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给予了提醒和建议。潘先林教授肯定了各位报告人、评议人观点的启发意义,提倡历史学应发掘图像、诗歌等新史料,融入民族学、人类学等新方法,期待在场的青年学者们通过未来不断的努力,推动民族史研究范式的更新。总结过后,本次研习营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学术研讨现场

7月23日下午至7月25日,研习营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鹤庆县进行了田野考察,通过实地调研的手段,了解这些地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民族因素。调研活动由刘正寅、潘先林教授带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鹤庆县挂职副县长姚胜先生全程陪同,保证了田野考察的顺利开展。

“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在大理洱海边合影

经过两天的讲座、两天的学术研讨、三天的学术考察,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即将结业。结业仪式在云南省鹤庆县鹤庆宾馆举行,刘正寅教授代表中国民族史学会作总结,指出此次研习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感谢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及罗群院长支持,感谢各位讲座导师,感谢姚胜副县长对楚雄、宾川、鹤庆调研的联系安排,感谢各位学员参与和努力;大家来自不同单位,学术背景不同,经过一个星期的朝夕相处,在学习、讨论和调研中,逐渐凝聚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整体,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利用本次研习营打造的学术平台,保持学术交流与合作,并预祝各位青年学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未来民族史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潘先林教授总结道,云南大学民族史专业有很好的基础,深化了中国西南的民族史研究,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发展;过去几天与青年学者们的不断深化交流,看到了青年学者的新生力量,感到民族史研究的前途十分光明;对考察地方父老乡亲的欢迎、宾川与鹤庆领导的接待、姚胜副县长的积极工作表示感谢,并期待各位青年专家学者未来加盟云南大学民族史学科的建设,促进云南大学民族史学科的发展。姚胜副县长代表鹤庆县欢迎大家的来访,期待各位青年学者可以发掘鹤庆县丰富的历史文献、地方志、文化遗存,在未来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各位学员也先后发表了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及感想,总结了工作中的不足,为下一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的顺利举办提供良好的基础。颁发结业证书并进行全体合影后,研习营在大家的掌声中成功落幕。

总之,通过本次研习营的学术讲座、研讨和实地考察,学员们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丰富的经历,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产生了研究的构想,形成了交流的平台,收获丰硕,意义重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民族史学会和云南大学共同组织下,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必将越办越好,促进中国民族史研究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供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