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第三届中国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名刊名编面对面”(二)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15日 17:07 点击数:

8月13日,第三届中国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名刊名编面对面”进入第二天。

第一场由《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李建欣教授主讲,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主持。李建欣教授首先指出党和国家对学术期刊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李建欣教授认为,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契机,学术期刊编辑应充分认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牢记嘱托,响应中央和党的号召,国家的号召,努力办好学术期刊。李建欣教授回溯世界宗教学学科的建立,对中国宗教学、《世界宗教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1964年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创设标志着真正学科意义上的宗教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学不断发展。197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建立和世界宗教研究所归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后,我国宗教研究重新启动。历经40年的发展,我国宗教学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建立了初步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也拥有了全国性的宗教研究专业期刊。1979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世界宗教研究》第1集。进入新世纪以来,或者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情、国情、宗教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和政府对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有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宗教学的学科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中国宗教学的发展应当对标国家战略,满足国家对这一学科的需要,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解答。李建欣教授也介绍了《世界宗教研究》的基本情况,刊物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专稿、专题研究、书评、综述六个板块。刊物也将根据未来宗教学的发展做调整,在传统宗教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宗教社会科学的倡导。最后,李建欣教授指出,宗教学与民族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姊妹学科,未来的宗教学研究应放大视野,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互动环节,李建欣教授回答了学科定位、专业研究定位、民间信仰、宗教与民族的关系等问题,指导明确且极具启发性,使学员们受益匪浅。

《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李建欣教授

第二场由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蒋红教授主讲,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主持。一开始蒋红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云南大学的两张重要“学术名片”—— 《云南大学学报》和《思想战线》两份刊物。稍后,蒋红教授结合自己深厚的学术经验和积累,与学员们分享自己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认识以及投稿的注意事项。首先,蒋红教授在说明了学术论文的基本定义和类别之后,又强调其中研究报告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可以适当地关注并撰写研究报告。在论述学术论文特点时,蒋红教授认为,学术性和创造性是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和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在具体论文的撰写中要尽量避免人云亦云,以及单纯的资料搜集整理。接下来,针对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问题,一方面蒋红教授认为选题贵在得法,务必要使学术论文的选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随后蒋红教授在ppt中展示了《人民日报》对于正确政治方向的解释,使参会者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蒋红教授强调,这不仅对于编辑出版工作有指导价值,对大家撰写学术论文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蒋红教授指出学术论文的一大特点就是科学性,这就要求学者在论文的写作中做到内容上的真实可信,结构上的规范严谨,逻辑上的清晰严密,语言上的准确简洁。学术论文的另一特点是创新性,蒋红教授提出,选题的创新要有实质性的内涵,是包括视角、领域、方法等在内的创新,创新不能异化和蜕变为“标题党”。蒋红教授还提出,论文写作需要考虑到选题的可行性,为此学者要处理好二重关系:一是“大”与“小”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提倡“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二是“难”与“易”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更要敢于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接下来,蒋红教授又结合一些成功的写作案例,从理论层面进入到实践层面,与学员们交流探讨了关于学术论文的题目拟定、摘要的写作、关键词的选用、结论的得出等方面应当处理好的问题,学员们受益匪浅。演讲结束后,便有学员根据自己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请教,蒋红教授不仅予以答疑释惑,也提出了自己对青年学者的期望,表达了对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良好祝愿。

《思想战线》主编蒋红教授

第三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与民族学执行主编顾海娥教授主讲,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主持。顾海娥教授首先指出,人大复印资料以服务与引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学术发展,为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为存在宗旨。人大复印资料是二次文献,主要对在众多原发期刊上有关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章进行科学的评价,精挑细选后集籍成册出版发行。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精选、转载国内外民族理论、民族问题和民族史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成果。随后,顾海娥教授从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效用评价三方面讲述了学术期刊论文的用稿标准。人大复印资料的用稿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标准、学术标准、出版标准,具体而言,即政治导向、意识形态、学术规范、创新程度、论文的社会价值、论文的难易程度、写作规范等都要符合相关规定。人大复印资料在编辑选文流程方面,具有标准化选编流程和规范化制度体系,遵循同行评议规则。顾海娥教授也重点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指出论文选题应遵循有用性、公共性、传承性、创新性、前瞻性、现实性等原则。学术论文的选题来源包括实际工作、个人兴趣、学科发展方向、学科理论抽象、学习过程等。人大复印资料关注的选题主要集中于国家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界基础性的、常规性的重点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新兴的前沿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议题等三大类。顾海娥教授也总结了民族史研究的热点选题,即庆祝党建百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发展变迁等方面的梳理与总结;从历史的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边疆史,边疆民族政策与实践,边疆地区民族社会与人口发展变迁等;民族史学科建设,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研究。顾海娥教授根据编辑经验,总结了给青年民族史研究学者的建议,即选题符合时代潮流;梳理与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参考高水平研究文献;写作特色和规范应与所投稿期刊相一致。顾海娥教授演讲结束后,学员们围绕选题、民族史与现实的联系、选题的切入视角等问题进行提问,顾教授的指导既有理论关照又具有现实关怀,极具指导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与民族学执行主编顾海娥教授

下午四点之后,进入学员研讨环节,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主持。首先学员宋诚就自己在研究滇西土司家族时所产生的疑惑进行了分享,这也引起一些学员的共鸣,学员冯翔也谈论了近代民族史史料的使用困难和新材料的重要性。之后学员和梦根据自己的田野调查,对土司的来源和自身历史记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猜想。另外,人类学出身的和梦也就自己研究旨趣的转向和治学中的迷茫,提出了问题。学员李凌霞对此进行回应,她辨析了人类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在研究范式、理论方法和视角等方面的差异性。上届学员吴晓杰博士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如何加强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学员们讨论了民族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大家争相发言,集思广益,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与会老师也不时参与讨论,解疑释惑。如刘正寅教授向大家推荐了民国时期的民族学家陶云逵及其著作,为研究云南的民族史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潘先林教授则介绍了自己作为外审专家在评审送审论文时所采取的评价标准,极大地启发了学员们。

当晚的学术沙龙围绕论文选题、数据库使用、检索等话题展开。学员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术氛围浓厚。沙龙由学员冯翔博士主持,刘正寅研究员出席并参加了讨论。

(撰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高雪峰、农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