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历史地理学系列讲座之“从空间到场所——‘空间人文’及其在城市史与景观史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3日 14:40 点击数:

2018年12月10日19:00,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空间人文与场所计算实验室(筹)主任、天津大学数字化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何捷应邀于东陆校区文渊楼305教室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从空间到场所——‘空间人文’及其在城市史与景观史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学院成一农教授主持。

首先,何捷老师阐释了从“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到“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的“空间转向”(The Spatial Turn)的发展脉络。他提出,数字人文由“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发展而来,是基于计算机量化分析的“数字技术”之上的一种人文问题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历史解释方法论上的革新。何捷老师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人文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将变得更加宽泛,而数字人文的研究,应是建立于数字化平台之上,以数据库为核心,借助文本挖掘、GIS、社交网络分析与可视化的研究方法,结合人文问题、数字技术与媒介研究,讨论复杂数字环境下人文知识的发展状态的问题。“空间人文”则是对地理与构筑的空间文化、社会的交互影响的明确认识,它以动态的形式连接了时间、空间和文化,并融合了系统化模型分析、虚拟现实以及对声音、经验、文本与图像等差异元素的关注。何捷老师强调,数字人文与空间人文具有扩大史料范围和史学研究基础、发现隐藏史实与改进研究驱动模式的史学研究价值。

就“空间人文”由“Space” 向“Place” 的转向,何捷老师详细分析了此二者的的区别,并提出,研究主体由时代向空间的转移促进了各学科研究的“空间转向”。他认为,“空间转向”对人文研究中的空间问题的拓展作用是无可非议的。此外,何捷老师强调,数字人文具有兼容性,包括除传统的文字、历史、考古、艺术史等研究领域之外的数字文化、媒介文化、软件研究、编码研究等,是以新的技术角度去建构当代知识系统的认知方式。

接下来,何捷老师介绍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以及运用HCIS的景观史/城市史研究。HGIS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历史问题的新领域,遵循量化的社会科学与社会史范式,以GIS的计算能力拓展对新问题的讨论和新的历史叙事方法,具有向“空间人文学”发展的趋势。随后,何捷老师简要介绍了深度映射(Deep mapping)的类型学,包括档案类、描述类、探索类、叙事类以及沉浸式类。

最后,何捷老师利用多组数据模型的案例,形象地分析了文本与档案、分析与认知、社会与权力和历史档案与场所重建这四组关系。

在讲座提问环节,何捷老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所提出的“数据处理的方法”“非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等一系列问题。

讲座结束后,成一农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做出精悍评析。成一农教授认为,数字人文作为对历史的另一种面向的解读,以GIS算法建模的形式拓展了历史研究的纬度,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然而,其本质与传统历史研究中的文本推理和解析相类似,都属于主观的复原。

本场讲座拓展了我院师生对计量史学、微观史等新史学方法的认知边界,深化了同学们对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解,使同学们获得了近距离接触学术前沿的机会,对于各位同学学术视野的开拓大有裨益。

(历史与档案学院 供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