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顺利闭幕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6日 14:37 点击数:

2023年7月20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和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承办的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在云南大学科学馆第11会议室顺利开幕。研习营为期一周,包括专家讲座、“名刊名编面对面”、学员研讨和实地调研四个环节。

7月24—25日是研习营学员研讨环节,共有30位学员分8个场次报告论文。研讨主题丰富、内容多样,涉及时间跨度大、地域广,并体现出对多语种文献的重视和对跨学科方法之运用。每位学员报告后由一位学员或外聘专家进行点评;每场报告、评议后由专家进行指导。

7月24日上午第一场学员研讨,由著名蒙元史和民族史专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姚大力教授主持、指导,共四位学员报告论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方冬报告《器物说与中古胡汉政权的正统竞逐——基于传国玺流传史事的分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石雨报告《曹魏时期内蒙古地区汉族与东部鲜卑关系探析》,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王硕报告《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矛盾现象的辩证分析——以羯族石勒为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宋元史研究中心张斌报告《鸱鸮与元朝政治文化》。本场专题研讨结束后,姚大力教授结合各位汇报人的文章进行综合点评、指导。他教导学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有效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技巧,提醒学员写作时要明确文章的学术史定位,保持学术谦逊,重视多学科交叉研究。他提出,在贯彻“以小见大”的旨意同时,也需要防止陈义过高的偏颇。他还强调:学术论文写作不应按照这样那样想当然的、未经证实的预设来规划论证理路;不然的话,即使采用了一大批“实证”素材,堆积起来的仍是经不住推敲的空中楼阁。

姚大力教授主持学员研讨并指导  陈思宇/供图

第二场学员研讨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主持、指导,共四位学员报告论文。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磊报告《古代西南地区部落与王朝的三种关系模式研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梁振涛报告《附贯、赋税与唐代羁縻府州的管理》,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张述友报告《元代爨僰军性质新论》,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部潘扬波报告《云南陆军讲武堂教育制度的再讨论》。本场专题研讨后,刘正寅研究员结合各位汇报人的文章进行总结点评、指导,强调论文的写作要注意问题意识,注意文章结构上的逻辑性,并对论文各部分的撰写给出全面的建议。

刘正寅研究员主持学员研讨并指导  陈思宇/供图

第三场研讨仍由刘正寅研究员主持、指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永榜报告《乌古斯人与〈乌古斯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钟河水报告《平准之后清廷对厄鲁特投诚人安置政策考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坚强报告《回望归路:清代厄鲁特人的移动轨迹与清廷决策》,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志通报告《哈萨克族内迁与近代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后,刘正寅研究员对各报告人文章进行总评、指导,提醒学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明确主题,又要思路开阔,切记复杂问题简单化;注意不同语种文献对勘中的文化性与民族性,以及历史文献书写中的话语建构等问题,强调文献利用的丰富性以及对文本生成脉络与特定时空背景的考察。

刘正寅研究员主持学员研讨并指导  陈思宇/供图

第四场学员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编审主持、指导,共四位学员汇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孙赫阳报告《清前期外藩蒙古隐丁罪初探——以理藩院满文题本为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梓晗报告《清康熙朝齐齐哈尔驻防城兴建——以巴尔虎东迁事件为核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顾沁报告《清代东北烧锅票制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毛婷婷报告《北疆地区农村经济研究——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本场专题研讨最后,李大龙主编对各位汇报人的文章进行总评、指导,指出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要紧密围绕主题,提醒学员要重视多语种文献之间的对比论证,在使用少数民族语文材料的同时不可忽视汉文史料的重要性,并在利用史料时注重保持客观性。

李大龙主编主持学员研讨并指导  陈思宇/供图

7月25日上午第五场研讨由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喜饶尼玛教授主持、指导,共四位学员报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王惠敏报告《乾隆朝金川土司治下土民婚姻与家庭问题研究——基于档案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考察》,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成飞报告《清代四川省志对康藏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书写》,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卢碧蓉报告《镇抚使到镇守使:民初川边筹边使职的变迁》,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敬川报告《内地与边疆之间:康区精英女性冯云仙研究(1930-1940)》。本场专题研讨最后,喜饶尼玛教授对各报告人的文章进行总评和指导,指出整场研讨大家相互学习、相互赋能,很有意义。对王慧敏的文章,他认为田野调查观察到的是嘉绒藏族的现状,尚需与题目中的“乾隆朝”做进一步关联;成飞文章中的研究回顾可以适当精简,注意厘清“康藏地区”等基本概念,以及主动书写和客观书写的区别;卢碧蓉的文章应注意将涉及到的职官制度叙述清楚,便于更好地阐释观点,同时避免读者理解上的偏差;敬川对冯云仙后人的关注,为冯云仙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视角,但应注意“后人”叙述的主观性,需要结合档案史料等,认真辨析。

喜饶尼玛教授主持学员研讨并指导  陈思宇/供图

第六场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贾益编审主持、指导,共三位学员报告论文。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娜报告《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丽江白沙壁画中的多元文化阐释》,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左珈子报告《拉祜族起源问题述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潘源报告《石门坎苗文文献概况研究》。本场专题研讨最后,贾益编审结合各位汇报人的文章进行总结点评、指导,提出王娜应当从自己熟悉的道教文化出发,结合多元领域进行研究,继续深化对艺术史、佛教史等相关理论的理解;左珈子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人群来源问题的讨论,完善框架并丰富内容;潘源应当在释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研究,避免研究停留在翻译文献的层面。贾益编审最后提醒,进行民族史研究要注意提升理论素养,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时,首先要确保自己已正确理解,再结合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再次阐释。

贾益编审主持学员研讨并指导  陈思宇/供图

第七场研讨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主持、指导,共三位学员报告论文。暨南大学文学院谌责义报告《康雍乾时期台湾儒学教育与大一统的构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韦玮报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交融与身份形成:以贵州荔波布依族家谱及口述历史研究为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刘涛报告《加拿大华人移民历史与社会变迁》。本场专题研讨最后,刘正寅研究员对各报告人文章进行总评、指导:谌责义的研究立论明确,论述清晰,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时段,注意考察康雍乾三朝在台“教化”措施的演变,同时注意论证“教化”和大一统之间的关系。韦纬和刘涛的论文是两篇人类学的研究,从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民族史的考察,突出了研习营的多学科特色。韦玮的研究,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通过一个既强调地方特色又彰显国家主体色彩的案例,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交融与身份建构,可以考虑进一步深化、细化田野工作,适当增加调查数据,并将田野调查范围由莫、吴两家作适当扩展,在研究中注重与既往理论进行对话互动。刘涛的研究把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起来探讨,为我们呈现了加拿大华人移民的历史与社会变迁,扩大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视野,建议进一步补充田野工作,深入讨论华人移民群体在加拿大多元社会中的文化适应、社会分层和流动、身份认同及其与祖国的关系等问题。

刘正寅研究员主持学员研讨并指导  陈思宇/供图

第八场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贾益编审主持、指导,共四位学员报告论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挺报告《唐蕃人群互嵌及其影响研究——以诗文为中心的考察》,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葛启航报告《北宋时期于阗史事新探》,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李田田报告《北宋时期西北沿边蕃部人口流动研究》,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张林报告《试论西夏年号中的中国认同》。本场专题研讨最后,贾益编审结合四篇文章内容进行总评、指导,指出该场专题研讨学员们的研究时段较早,更加需要回归对史料的精细化解读,并从中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进而构建出相对可靠的叙事和理论、突破现有研究的困境。

贾益编审主持学员研讨并指导  陈思宇/供图

为深化民族史的学习,更为直观地感受历史,7月26日本届研习营在昆明市及其周边展开调研,学员们参观考察了安宁市曹溪寺以及位于晋宁区的郑和故里遗址。调研活动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助理研究员温拓博士带队。

始创于唐代的曹溪寺内的建筑与造像生动反映了汉传佛教在西南边疆的影响,体现出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动,以及佛教各大派别在当地的发展演变,尤其是汉传佛教与云南人民的宗教风俗习惯之间的交融共生。曹溪寺的考察提供了研习营学员从民族史和宗教文化视角理解中国历史上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实践案例。郑和公园的考察使学员们加深了对郑和及其家族的了解,对明朝时期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情况有了更为直观的体认,同时对中国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历程等问题产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为期一天的调研时间虽短,却令学员们在探访了昆明市重要历史遗迹、交流各自研究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于曹溪寺、马哈只墓、郑和碑林等特色景观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历程有了亲身体验和进一步思考,部分营员还围绕马哈只墓碑记载的内容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体现出知行合一的学术精神。

云南安宁市曹溪寺一角 陈思宇/供图

学员们在参观石碑 陈思宇/供图

曹溪寺宝华阁圆孔 杨梦涵/供图

郑和雕像 陈思宇/供图

马哈只墓 陈思宇/供图

三宝楼 陈思宇/供图

郑和碑林 陈思宇/供图

学员们在郑和公园合影留念 陈思宇/供图

经过两天专家讲座、两天名刊名编指导、两天学员研讨和一天实地调研后,研习营于7月26日晚上8:30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

闭幕式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民族史教研室主任潘先林教授主持。首先,潘先林教授和刘正寅研究员代表研习营主办方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生院,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然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生左珈子、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王志通,代表本届学员发表感言。随后,刘正寅研究员作为研习营创办人和召集人,对本届研习营做总结发言,表示为期一周的研习营已圆满完成了既定议程,实现了预期目标;指出研习营专家讲座、名刊名编“面对面”指导对青年学者的民族史研究和写作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引导性,指导意义重大;无论是专家讲座、期刊主编指导,还是学员研讨、学术沙龙,都体现出鲜明的前沿性、创新性和跨学科性特点;实地调研虽然时间较短,但它让学员们走出向田野,将刚刚得到的理论训练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有助于研究能力的提高。刘正寅研究员特别强调,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不仅吸引了一批来自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史青年才俊,而且汇聚了全国高水平的民族史专家和重要学术期刊的知名主编,已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得到了广大学界同仁的认可与支持;本届研习营的成功举办,将在某种程度上激发起民族史青年学者更大的学术热情,从而推动民族史学科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应有贡献。

最后,由潘先林教授代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致闭幕词。潘先林教授首先向本届研习营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专家、主编、学员、会务人员的参与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潘先林教授指出,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自举办以来克服种种困难,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民族史学界的重要品牌项目,在民族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潘先林教授提出殷切期盼,祝愿各位学员学艺精进,成为民族史学界的学术骨干。并对第六届的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的举办表示期待。他宣布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圆满结束,胜利闭幕。

(撰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郭雪琪、杨梦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