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古滇拾志·非遗寻迹”——千年紫陶的现代传承和发展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7日 16:49 点击数:

碗窑村,被称作“窑火里烧出来的村落”,整个村落世代以制陶为生,大片清晰的古窑遗址和堆积如山的陶瓷碎片述说着悠久的历史,建水紫陶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绍康大师就居住在这里。

我们进入工作室时正赶上陈绍康大师为陶坯落墨,八十高龄的老先生始终目不转睛,笔起笔落,陶坯上便增添了许多文趣。放下手头的工作,老先生和我们交谈起来,他说建水紫陶以古老的制陶工具手工制作为主,因为他们相信经过匠人之手诞生的每只紫陶都具有灵性,是独一无二的建水紫陶文化承载物,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这份对紫陶悠久文化底蕴的坚守难得珍贵。

陈老和同学们交流之中也表达了对紫陶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的未来的忧虑,学习建水紫陶制作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技艺的传承面临很大问题。同学们也根据所学为建水紫陶的传承发展提供思路:建议要做好非遗建档工作,把优秀的技艺永久保存下去,同时也要革新紫陶技艺传承模式,打破家传的传承方式,可以通过收徒或是职业学校培训的方式来传承,并且紫陶制作技艺在坚守传统制作方式的同时也要迎合市场,增添科技元素和流行元素。同学们纷纷表示,如有需要愿意利用专业所学帮忙为建水紫陶制作技艺建档。


下午我们驱车来到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参观紫陶培训就业情况。该校的老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学校历史与现状,学校开设了建水紫陶的专业课程,小而精的办学模式和紫陶非遗文化的结合确保了每个残障同学都能得到系统全面的培训,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更好的适应社会。

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也表达了学校发展的资金困难,学校制作的紫陶产品市场不好,出现了货物堆积问题。我院学生提出可以借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相关平台提升所产的紫陶的知名度,拓宽市场,为学校自身发展提供资金。

晚上,在团委书记唐艳婷的主持下,我院三下乡团队通过前期评选及现场投票,评选出了“优秀个人”及“优秀调研小组”获奖者,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副书记段丽波为获奖个人及团队颁发了奖状及奖品。

最后,段老师对本次三下乡活动做了总结。对同学们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和对我院三下乡团队工作给予过帮助与支持的当地政府干部、工作人员及村民们表示感谢,让本次三下乡活动得以圆满落幕,同时段丽波老师也鼓励同学们一如既往地保持工作的热情,更好地迎接接下来的新学期,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院学生有机会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认识到非遗实质上是先辈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遗的保护决不能脱离文化视角。功利性目的日益突出带来的是非遗文化的异化,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尊重和发掘非遗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意义,并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在短短几天的时光里,同学们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了很多非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更获得了心灵上的感悟。

 

撰稿:孔德政

摄影:孙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