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历史与档案学院“汀蘭”读书会第二季第八期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5日 15:04 点击数:

2020年12月19日19:00-21:30,历史与档案学院“汀蘭”读书会第八期读书分享会在映秋院201会议室举办。读书会成员本期分享了英国人类学者奈吉尔·巴利(Nigel Barley)的《天真的人类学家》。

本次读书会的主讲人是2020级图书情报专业的向瑞琪同学和档案学专业的赵芯苇同学。首先,赵芯苇同学为大家讲述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之后向瑞琪同学对书中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展示。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别有13章,共26章。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作者亲身的经历这个角度,读者可以了解真正的田野工作者与人类学家。

(主讲人向瑞琪与赵芯苇同学正在分享《天真的人类学家》一书)

接下来是交流讨论环节,各位参与的同学就本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018级民族史专业的李俊同学认为,作者巴利对非洲多瓦悠部族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观察,并结合自身体验,从主观的视角叙述独特的多瓦悠文化。同时,她在书中看到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时可能遭遇的困境。人类学家关于调查对象的预设和想象往往与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而一些传统的人类学的权威认知也不一定正确。所以在田野调查中,我们要把了解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的实际情况置于首位,而不只是依赖于想象和经验。

2019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常璐同学首先就书中感同身受之处与大家做了分享,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接着就田野调查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田野工作应该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格尔兹的“深描”理论追求的即是对被研究者的观念世界和研究者的观念世界的沟通,注重主位与客位的互动。即费孝通先生曾提到的人类学应是“人的人类学”。

2019级图书情报专业的王宇灵同学说,她对本书印象最深的是第八章《跌到谷底》中有一句话“淘金是每三吨废物才沥出一盎司黄金,此言如果属实,田野工作和淘金颇相似”,读巴利在多瓦悠的经历,确实让她感受到田野调查并非田园牧歌般舒适和愉悦,而是充满了愤怒、无奈、磨难,这些感受被巴利这位“天真的人类学家”通过幽默诙谐的笔调所化解,给我们带来了一段段奇妙的田野体验,也更让她认为,巴利不仅是一位“天真的人类学家”,更是“勇敢的民族志学者”。

(读书会现场剪影)

2017级档案学本科生黄玲玲同学认为,这本书很像一本小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她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名为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的软实力的报道,这篇报道里描述到田野学者民族学者的成年礼,同时也描述了云大民社学院在帮助村民对抗外来物种小龙虾的重要作用。这篇报道与这本书强调的便有所不同,一个是帮助改变,一个是注重观察。事实上,这本书打破了她对非洲人之前的一些固有的刻版印象,他们的形象都更加地鲜活了起来,就像作者所说,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不能活在幻想里。而她作为一名档案学学子,在看到作者描述填写的各种表格被随意丢弃或让白蚁蛀掉时,感到非常遗憾,对于档案,我们要注重保护,更好地留存,才能更好地研究。第三点理解是多种文化的碰撞,最开始作者就说有一个人进行调查的时候,经历了从不理解其文化到被有所同化的过程。在面对割礼、祭祀等文化时,我们或许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也无法去改变,在进行对不同文化的调查时,要明确目标,更好地去观察。

2020级民族史专业的王璐研同学认为这本书的趣味性很大,虽然是属于人类学的书,但没有带有很多专业名词,通俗易懂。作者进行田野调查前认为自己准备充分了,“天真”地要进行田野调查,却发现很多事情与自己想的不一样,到处都是出乎意料的事情,可以看出田野调查的未知性。作者调查的是多瓦悠部落,可以感受到当地的落后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如书中提到的因为西方人注重隐私,因此多瓦悠人认为白人的白皮肤是掩饰,底下的皮肤是黑色的。以及多瓦悠人总是描述事情“应有的状态”而不是“现有的状态”。通过作者的描述,让她了解到了多瓦悠人多方面的生活,也从侧面反映了田野工作的不易,需长期在一个地方进行考察,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更要学习当地的语言,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让读者去认识世界上某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

2019级中国民族史专业的张体红同学首先就书中非洲多瓦悠文化、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发表了看法;其次,其结合作者和自身的田野经历,谈了自己对如何更好进入田野的看法;最后,他认为,田野并不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那么浪漫,田野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懂得。

2018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杨泽宇同学认为,巴利的《天真的人类学家》,不仅多面向与揭示非洲多瓦悠人现实生活的原生态面貌,也记录下人类学家在田野考察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困境,并以种种调研问题中,对人类学的田野方法进行反思,不能过度放大对研究族群“异文化”的发掘,而是应以独立、客观的视角展开观察,才能尽可能减少因研究主体的主观性造成的偏差。

(本期读书会参加人员合影)

我们认为,在阅读这本书时,即使完全不懂人类学知识也没有关系,你尽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游记来读,跟着人类学家深入非洲原始部落去旅行,了解不可思议的多瓦悠习俗,参加他们的聚会、仪式,或者试着和他们成为文字上的朋友,或者围观作者闹出的一个又一个的笑话。也许你永远不会去喀麦隆的丛林,永远不会跟多瓦悠人打交道,但阅读此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经历,它完全超越了一个旅行者的个人体验,会向你展示出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并从中感悟于“行”中学“知”的酸甜苦辣。

(历史与档案学院“汀蘭”读书会 供稿)


Scroll to Top